深圳市恒星物联科技有限公司
400-7788-160

如何精准划定内涝监测重点区域?

信息分类:行业新闻 2025-07-11124

城市内涝积水监测的重点区域划分,需基于对城市地形地势、水系脉络以及历史易涝“病历”的深度剖析。经验表明,易涝点、低洼地带、下穿通道、立交桥下、地下通道、地铁出入口、下沉式广场、雨水泵站周边等,往往是内涝积水的“重灾区”和“高危区”。科学界定这些区域,不仅能将有限的监测资源聚焦于最需要的地方,提升系统建设和运维的效率与效益,更能为城市防涝调度和应急抢险提供精准的“导航图”。


城市内涝安全监测设备



那么,如何科学划定这些重点监测区域呢?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入手:



一、 历史数据“画像”,锁定“老灾区”



充分挖掘历史气象记录、排水管网运行数据以及市民上报的积水报告等“沉睡”信息,精准梳理出积水、内涝的高发区域。这些地方往往存在地势低洼、排水能力先天不足或管网瓶颈等“老问题”,理应是监测系统最先“覆盖”的对象。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,对这些历史易涝点进行分级和分布规律研究,能为科学布设监测点提供坚实的依据。



二、 地势与排水“体检”,识别“新风险”



结合城市DEM高程模型、雨水流域分布、排水分区及管网结构等“体检报告”,全面甄别全市范围内的低洼区域。特别关注老城区、新建区与排水系统不完善的交界地带、城市边缘等“风险高发区”,这些地方因地势原因极易形成积水,必须纳入重点监测视野。



三、 关键节点“扫描”,保障“生命线”



下穿隧道、立交桥下、地铁站口、学校医院周边、城市干道节点、交通枢纽广场等关键区域,一旦积水,极易引发大范围交通中断或人员疏散难题,堪称城市的“生命线”节点。这些区域不仅是监测的“必选项”,更是应急调度的“优先响应区”。



四、 特殊空间“透视”,守护“地下城”



地下商业街区、下沉广场、地下车库、地铁通风井、地下人行通道等特殊空间,因排水条件受限,积水风险更高。监测布点时,需结合实际地形和排水设计,做到空间分布均衡且重点突出,为“地下城”筑起安全防线。



五、 排涝设施“盯防”,确保“出海口”



雨水泵站、排涝口及溢流井周边,直接关系到城市雨水的“出口”是否通畅。这些区域是检测排涝设施运行效率、防止倒灌和溢流的关键“哨点”,必须设置高密度的积水监测设备,确保城市雨水的“出路”畅通无阻。



在具体实施城市内涝积水监测系统建设时,应秉持“重点突出、全域覆盖、动态可调”的原则。即在上述高风险区域和关键节点实现高密度、高频次布点,同时在一般区域、居民小区、城市边缘设立基础监测点,构建点、线、面结合的多层次积水监测网络。此外,融合视频监控、地理信息系统、物联网液位计、雷达水位计等多元技术手段,能显著提升对内涝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和监测精度。



要实现真正的全面覆盖和高效应对,城市管理部门还需打破“数据孤岛”,加强与气象、交通、水务、应急等部门的深度协同和数据共享。依托大数据平台,实现各类监测数据的统一接入、智能分析和可视化展示,实时掌控全市重点区域的积水态势,快速识别突发险情,并基于精准监测结果,优化防汛物资调度、交通疏导和应急救援策略。



总而言之,城市内涝积水监测的重点区域划分,应以科学、系统、动态为指引。既要聚焦易涝点、低洼区、下穿通道、立交桥下等高风险区域,实现重点覆盖;也要确保全市范围的整体监控,不留盲区。如此,方能最大程度提升城市对极端天气和突发内涝的“感知力”与“抵抗力”,为城市的平安运行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筑牢一道坚实的数据长城和智慧防线。

关键词:内涝监测点积水点监测内涝点监测城市内涝安全监测
相关文章

产品中心

排水管网监测产品

解决方案

排水管网监测解决方案